主题: 竹影清风人文古韵 龙盘凤舞水墨经典

  • 金陵叟
楼主回复
  • 阅读:5044
  • 回复:0
  • 发表于:2018/5/14 11:47:05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六合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缪德昌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爱过盘山的人们

前言

2018年1月,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区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六合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的通知》六政发【2018】12号文件明确:“将全区现有5个林场整合为3个林场,其中竹镇林场与盘山林场合并而成,挂南京六合竹镇林场牌子”。盘山林场自1972年独立建场,距今已46年整,从此,“盘山林场”这一单位名称将完成赋予她的历史使命,告别历史的舞台......

为此,笔者作为盘山大家庭的一员和所有的盘山人一样,满怀敬畏之心和依依难舍之情......唯有琐言碎语,以表寸心,无奈才疏学浅,难免浮光掠影,敬请批评指正。

一、林场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竹镇境内的山基本属于荒山,只有少数有稀疏林。建国初期,竹镇地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了“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的劳动建设高潮。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后,竹镇区域先后建成茶果场、畜牧场、麻场、林场等国营场圃。茶果场主要种植茶叶及桃、李、杏、板栗、核桃等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的经济林果;畜牧场主要从事牲畜(马、牛、羊、骡、驴等)繁育、圈养、放牧等工作为主;麻场主要从事青麻的种植收割、封窖打浆、抽剥晾晒等工作,青麻在当地又称竹麻,是过去农村纳鞋底的主要材料,这样的布鞋穿起来即轻便舒适又耐磨;林场主要从事树种选育、苗木培育、苗圃管理及封山育林等工作;林场在成立之初实行“以场代队”的组建模式,凡是居住在林场区域范围的生产队农民可进场务工。1962年8月,茶果场、畜牧场、麻场和林场合并后成立国营林场,全称江苏省六合县竹镇林场。林场下设多个作业工区,盘山工区、龙仙磁工区也在其中。

1972年10月,盘山工区和龙仙磁工区脱离竹镇林场行政编制,单独成立江苏省六合县盘山林场,场部设在盘山工区。林场职工大多由竹镇林场及六合县其他国有林业场圃抽调过来的,还有部分退役安置军人、下放知青等,组成一支建设美丽新盘山的劳动大军。

大事记:盘山林场早在1952就实行封山育林,1964年山地收回归国有,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形成以刺槐、黑松为主要树种的主林区。1974年开办车木加工厂;1982年林场实行工区综合承包、个人分业承包、分段承包的全奖全赔林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之前,盘山林场仍以护林防火、荒山造林、林木疏伐、车木加工、苗圃培育为经营主体,属财政差额拨款型事业单位;1986年创办盘山林场采石场;1985年—2009年期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费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体制;1985年—1998年,林场以护林防火、林木疏伐、苗圃培育、采石场生产加工为经营主体,采石场则是工业经济增收的支撑点;1998年实行国有场圃改革,出台政策鼓励将部分林地、苗圃地、经济林果、加工厂等承包给职工;同年,林场实行内部房改,公房变为私有;2005年4月,六合区政府将盘山林场的行政管辖权由隶属六合区农林局改划归竹镇镇人民政府;2006年3月场部从盘山工区迁到金磁工区(原龙仙磁工区);2009年9月,盘山林场对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改造项目进行申报立项;2009年12月,六合区委、区政府同意国有农林场圃实施体制改革,将盘山林场由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改制转企成为国有自收自支企业;2014年2月,位于竹镇镇侍郎路的林场异地安置房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2016年4月,林场职工领到新房钥匙,搬进新建的安置小区。近十几年以来,盘山林场一直以森林防火、营林管护,森林抚育、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营主体。2016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促进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改善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林业工人的工资待遇,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有生态安全和提供生态公益服务是国有林场今后的功能定位和奋斗目标。至此,新一轮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二、林场资源概况

盘山林场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现有林地总面积589.3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60公顷,有林地面积453.3公顷,宜林地面积448.5,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339.8公顷。盘山林场下属两个作业工区:盘山工区地理坐标为东经E118°.42-E118°.43,北纬N32°.28-N32°.29;金磁工区地理坐标为东经E118°.35-E118°.38,北纬N32°.28-N32°.30。林场属山地丘陵地貌,海拔最高度120公尺;最高温度36°C,最低温度-6°C,平均气温16°C,年平均降水量在890毫米左右;林场周边有中小型水库4个,林场辖区内有大小池塘5个,水面约为30亩;山体地质构造主要由辉绿岩、辉绿玢、玄武岩等脉岩构成。主要林种:刺槐、枫香、栗树、树、朴树、黑松、国外松、马尾松及其它杂阔落叶乔木,均为水保林种,活立木总蓄积2.1万立方米,还有竹类(毛竹、斑竹、水竹、钢竹、罗汉竹)和茶叶、板栗等经济林果。森林覆盖率为85%。

三、林业人的芳华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追根溯源,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如火如荼的岁月......林场成立初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林场,放眼望去全是荒山秃岭,乱石坟岗,到处是荆棘密布,无路可循......老一辈的林场拓荒者用他(她)们一双双粗糙的大手,挥着镰刀斧头、抡起铁镐锄头,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不知洒下多少汗水和血泪,用布满老茧的脚板踏出一条条通往绿色海洋的生命之路!曾经贫瘠荒凉的山坡,如今是郁郁葱葱,瘦弱的小树苗已成参天大树,曾经的姑娘小伙子们,如今都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有的已撒手人寰,有的还重病缠身,有的则杳无音信……请我们的子孙后代要永远铭记在心,他们的名字是军人、农民、知青、五七干校学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林业人!

他(她)们用逝去的烂漫芳华谱写出世间最美的乐章!                      

《林业人赞歌》

                           (一)

东方惊雷一声响,劳苦大众得解放;

               百废待兴唯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荒山秃岭无寸草, 断崖戈壁穷陌路;

               旗帜招展映山红,植树造林谋幸福。

               五七干校是模范,知识青年树榜样;

               众人扶船能过山,以场代队力顶天。

               肩挑背扛挥汗雨,风餐露宿播希望;

               披荆斩棘无所惧,掘地三尺又何妨?

               视如己出心哺育,天道酬勤地不荒;

               时光荏苒六十载,穷山僻壤披绿装。

               绵绵青山依旧在, 一代拓者易容颜;

               青山不老雪白头,缅怀故人恋伊人。

                           (二)

               改革春风吹大地,林场处处披新绿;

               层林尽染美景秀,繁花似锦蜂蝶诱。

               停车驻足林荫处,前人栽树后人凉;

               生态休闲自野趣,天然氧吧客忘返。

               闲庭漫步好风雅,岂知背后辛酸泪?

               冽冽寒风为防火,眠霜卧雪无怨悔。

               酷暑炎炎忙护林,饱经沧桑巡山人;

               森林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

               群山处处埋忠骨,芳草萋萋悼英魂;

               如今挥笔抒情怀  焚笺成灰祭先辈。

四、林场危房改造

为了改进国有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6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做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
林场职工住房大多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砖石结构,构造简陋,年久失修,属于危旧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每到刮风下雨,常常是里外通风、上漏下湿......2009年9月,竹镇林场、盘山林场进行申报立项。竹镇镇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于2011年正式启动,通过前期立项报批、手续办理、公开招标,2014年2月开始建设施工,2016年2月安置房建设全面竣工,并于2016年4月30日进行分房。

林场职工危旧房居住状况          林场危旧房改造安置小区施工现场

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搬迁工作是六合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国有林场职工生活幸福指数的内在要求,切切实实让林场职工得到了实惠;竹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场职工危旧房的拆迁及安置房建设工作,为竹镇国有林场脱贫攻坚、谋福祉奔小康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为林场职工营造一个舒适、宜居、温馨的幸福家园,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                           

林场危房改造安置分房大会现场     林场危房改造异地安置小区掠影

五、林场地脉文化

    盘山工区:
位于竹镇镇八里社区、侯桥社区,与程桥街道古墩村接壤,面积218.9公顷。

盘山古称八盘山、盘石山,古有“盘山因八水盘绕,山貌宛如盘状”而得名;又因其山容体貌形似八个大小不等的磨盘簇拥在一起,显得错落有致且相映成趣,这些酷似磨盘的山包与山包之间沟壑分明、相互环绕其间,常年流水不绝,好似磨槽,故而得名。

《竹镇记略》(清代李敬著)载:【盘山积雪】为竹镇古八景之一。盘山古名盘石山,在镇东南4公里,高120米,周3公里。盘石山景色优美,李侍郎描述“登山之巅,环揖群峰,带绕江流。西风动而槲叶争鸣,夕阳开而枫林乱色。徐步洞壑,烟霏月晶,亦胜地也。”并说:“盘石高凝,至龙宛偃,不许灵岩独秀”。冬季大雪过后,满山皆白,天地难分,一片银色世界,景色更美。特别是冰雪消融时,其北坡有一山沟,由于背阳,积雪一时融化不了,形成一条雪嶂,其状宛若一条白龙,头、身、尾均卧于山沟之中。文人墨客争相观赏,成了竹镇一景。

盘山的中山顶峰海拔120公尺,在竹镇境内位列第二(止马岭海拔174公尺)。盘山的地质矿物资源丰富,有辉绿岩、辉绿玢、玄武岩等脉岩,其中玄武岩储量巨大,玄武岩是建设公路、铁路、机场跑道所用石料中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具有抗压性高、压碎值低、抗腐蚀性强等优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有十几家采石企业在盘山周边从事石料开采,到本世纪初开采量达到巅峰,几十台老虎机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盘山丰腴的肌体,用“轰轰如雷无昼夜,遮天蔽日坠深渊;沟塘渠坝水似墨,草木瓦舍皆一色。”来形容当时盘山周边地区生态污染的状况毫不为过。近三十年时间,盘山的山体结构遭到毁灭性破坏:林木植被损毁、水土资源流失、沟壑枯萎干裂、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失衡严重,曾经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盘山再也寻觅不到昔日的娇美容颜,留下的是千疮百孔和满目疮痍......请竹镇人民不要忘记:曾经的盘山,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今天的盘山,像一具被做过器官捐赠手术的遗体,只留下空空的躯壳,显得丑陋不堪......您还嫌弃她,还爱她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盘山用血肉之躯作为代价,深刻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做好盘山现有自然资源的保护,搜集整理并传承盘山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已迫在眉睫。加快山体修复、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恢复自然形态,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乡土适生树种,全面探索生态修复模式的多样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幅风光旖旎、草长莺飞的新盘山画卷将再次呈现在竹镇大地上。岁月如歌泣,坚如盘山石!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未来的盘山。

撕心裂肺何所惧,舍身忘死气尚存!——这就是盘山精神!

金磁工区:位于竹镇镇金磁社区,与安徽省来安县施官镇龙山村、仙山村、施官村、磁山村接壤,面积370.4公顷。

金磁工区最早叫龙仙磁工区,因工区所辖山体自北向南呈带状走势,由龙山、仙山、磁山三座山组合而成,故一言以带之;文革时期改名立新工区,寓意是破四旧立四新(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2006年,与立新工区沿山毗邻的竹镇镇金磁村与双龙村合并为金磁村,为了便于交通、通讯、地名的统一管理,龙仙磁工区正式更名为金磁工区,俗称:金磁山。

金磁山地处竹镇最西部,是苏皖两省的交界处,为竹镇镇与施官镇山林的分界岭;陆上交通便捷,北部干线贯穿其中;区位优势明显,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区域。

森林植被保护完好,木竹药草类别繁多,林木花草繁茂昌盛,林间清净幽然,空气清新宜人;山中的地下水资源蕴涵极为丰富,大小泉眼遍及,水质清冽甘甜,捧手即可解渴,龙窝泉眼以其眼深泉沛而知名,1994年发生的大旱灾,林场周边所有水井塘坝枯萎干涸,人畜饮用水迫在眉睫,只有龙窝泉眼依然源源不竭,当年男女老少排着队来担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生态物种繁衍均衡,常有野鸡、野兔、刺猬、狗獾、蛇等野生动物出没,这里还是白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夏天,数以千计只白鹭在槐树枝头繁衍生息,从远处望去,如同满园盛开的栀子花...... 

金磁山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禀赋的同时,还赋予了她独特的人文内涵:龙山的天池、仙山的仙人洞、磁山的祠山庙和与之有关并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都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池:歌曰:“天池之水天上来,玉镜悬在彩云间”,位于龙山头顶的天池是金磁山海拔最高处,见证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神奇。天池边上草木葱翠倒影池中,宛如一枚镶嵌在巨龙额头上的绿翡翠;天池清澈见底,水草丰茂肥美,鱼虾触手可及,有关她的传说不胜列举。

金磁山林间景色                       天池风光

仙人洞:
仙人山腰有一天然洞穴,叫仙人洞。传说在明洪武年间,有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此地,见一道风仙骨、长髯飘飘的老者坐在山洞前的石凳上,身旁的石桌上摆放着一个棋盘,老者双手托腮正苦思冥想,原来是遇到了难以破解的残局。秀才平时就是个棋迷,也下得一手好棋,于是他好奇地凑过去,苦思良久终将此局盘活,老者甚是开心,相邀秀才落座后再下一盘,秀才看看天色尚早,于是满口答应,一局下完已近黄昏,秀才不便久留,匆匆别过老者赶路去了。临走时,老者为表达谢意执意要将这盘棋子赠与秀才,秀才推辞再三不过只得收下。秀才赶到了京城,市井风情跟以往不尽相同,感到匪夷所思,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现在已是明永乐年间,一晃近百年......等回到家中父母早已不在人世,秀才这才想起下棋的事,忙把包袱解开一瞧,顿时大惊失色,原先的一副木制的棋子现在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棋子。第二天秀才忙沿着当初进京赶考的路找到了跟老者下棋的地方,山还是那山,只是人去洞空。从此以后,这座山叫仙人山,洞为仙人洞。

金磁山山体呈龙脉走势,山形蜿蜒如龙:龙山为龙头、仙山为龙背、磁山为龙尾,龙腹下是风光秀美、碧波荡漾的红阳湖,从空中鸟瞰,好似一条栩栩如生的青龙游弋在广袤的天地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磁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蕴藏着日月之精华,诗云:“红阳湖畔春来早,磁山深处草木深;龙山头上祥云涌,可是仙人故地游?”。近年来随着毗邻的巴布洛生态谷知名度的大力提升,金磁山若依仗自身独特资源优势来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的前景定然广阔,以创建区级森林公园为载体来印制特色旅游名片,如:营造“森林小屋”、打造“森林探险”、构造“山野拾趣”等户外休闲项目,一旦规划成型,必然是南京、滁州等周边城市市民最为理想的观光、休闲、度假地。

       雾雨朦胧下的红阳湖               晚霞辉映下的红阳湖

六、盘山—红色印迹


竹镇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1939年8月,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部进驻竹镇后,建立了以竹镇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开辟抗日根据地后,刘少奇、方毅、吴学谦、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1942年8月,经当时淮南行署批准,建立了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
    抗战期间,新四军及地方武装以竹镇为中心,开展扩军、献枪、扩大生产等运动。组织民兵借粮、减租减息、组建工抗、农抗、妇抗、青抗、儿童团等进步组织。在司令员罗炳辉率领下先后组织了针对日伪军的八盘山战斗、金磁山战斗、牯牛山战斗等110余次,共歼敌数百人,特别是老古墩战斗,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载入新四军战史。(以上史料由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历史陈列馆提供)

《竹镇镇志》记载:1940年9月初,日军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后,纠集熊谷15师团、岩松17师团和伪江浙皖绥靖部队共17000余人,分7路向路东根据地大举“扫荡”,欲围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5支队队部,并将“扫荡”指挥部设在竹镇。江北指挥部为粉碎日军进攻,紧急动员,号召全体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将日军拖住,寻找机会,主动出击,避强袭弱,破坏敌人的“扫荡”计划。并派遣新四军4支队14团3营,进驻盘山一带布防。

盘山距镇4公里,六竹公路东侧,是六合至竹镇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山上有一盘石寺,香火旺盛。庙院内有大白果树1株,年代久远。

3营进入盘山后,将所辖3个连(7连、8连、9连)以盘石寺为中心进行设伏:7连布置在寺西,六竹公路以东,伺机打击沿公路行进之敌;9连布置在山汪村以北,监视竹镇方向日军行动;8连在7连和9连之间,作为机动;营部和勤杂人员驻守盘石寺,防止日伪军从后山上来。

7日上午,日军“扫荡”淮南津浦路东指挥机关及掩护部队60余人,沿公路从竹镇向盘山方向运动,骡马较多,装备笨重,并配有电台,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3营通过研究,决定伏击这批日军。

11时许,日军行到盘山南侧时,7连前卫排首先向日军开火,一举打死打伤日军10余人,日军乱作一团。不久,日军抢占老古墩高低,组织火力向7连猛烈反击,前卫排战士与日军激战1个多小时,伤亡不断增加。作为第二梯队的另两个排,在连长亲自带领下冲了上去,欲从侧翼包围日军。但由于地形开阔,隐蔽条件差而被日军发觉,于是火力更猛,压得7连抬不起头来。3营副营长黄坡老、7连连长、7连指导员、9连副指导员姚应山等同志壮烈牺牲。

战斗愈来愈烈,盘石寺的留守人员也下来参战,打了两个多小时,日军距7连阵地越来越近,3营预备队8连也投入战斗。正当3营准备发动新的攻击时,日军1架侦察机呼啸飞来,盘旋几圈后旋即离去。未几,从东方飞来6架日机,在阵地上空投下炸弹,扬长而去。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日机接踵而来,每批2-3架,共出动24架次,对3营阵地狂轰滥炸,把盘山这弹丸之地几乎翻了一遍。其中1颗炸弹落在盘石寺后小山上,庙的屋顶被震塌一角。日军连续轰炸扫射了 2-3小时,天色已晚,公路两侧的日军才在日机的掩护下向程桥方向撤退。

这次战斗打了5个多小时,新四军发动了3次进攻,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其中还有1名指挥官。3营也伤亡20余人,其中干部牺牲5人。盘山伏击战受到刘少奇、张云逸等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赞扬。

据说盘山林场采石场当初在开采时,有工人捡到过不少锈迹斑斑的炮弹碎片和子弹壳。可想而知这次战斗打得多么惨烈!向八盘山战斗的英雄、革命烈士们致敬!

七、青灯禅语佛缘地

(一)盘石寺


《竹镇镇志》记载:在镇东南4公里盘石山上,唐咸通(860-873)中僧道兴所建,明成化(1465-1487)间僧真通、正德(1506-1521)间僧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僧常茂各重修。《棠志拾遗》记该寺“屋宇极多,院内有银杏树一株,大可三人合抱......食味尤佳......,寺左右环以修竹,浓荫蔽天,清幽可爱,寺东有天宫院”。不仅香火旺盛,而且景色怡人,是一旅游胜境。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约812-866)曾来该寺盘桓,并题诗二首:

盘石寺留别支公                   和友人盘石寺逢友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   楚寺上方宿,满堂皆旧游。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江馆白夜,水关红叶秋。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   西风吹暮雨,汀草更堪愁。

古盘石寺历经沧桑,洗尽铅华,虽几经修复,终毁于战乱,只落得残垣断壁,几堆瓦砾......

                   (二)庵庙

   《竹镇镇志》对盘山庵庙也有相关记载,与笔者搜集整理的大致略同。

庵庙踞于盘山东山坞的古盘石寺遗址上。在古语中:“庵”同“”,是指一种圆形小草屋、小庙,所谓“结草为庵”之意,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小屋,然盘山庵庙相对而言则另当别论了。

庵庙遗址的东南北山势凸显,呈龙椅之态,四周森林繁茂、古木参天,夏日绿荫遮阳,清幽凉爽,冬天风和日暄,暖如春是......曲径通幽处、悠然雅静地。这里也是盘山近半个世纪以来唯一还保持着原生态的地方,即便是经历了前些年大肆爆破采石也未曾殃及。

庵庙是在原盘石寺原址遗留下的断壁残垣上,由许姓斋公化缘和香客募捐所得善款重新修建,瓦木砖石多为就地取材,仍按东西走向,顺山势而建,由主房和两侧厢房组成,大小约十间,初建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相传约在民国初年。盘石寺原址上的那棵银杏树在解放后被伐,之后在位于树根部约10米处再生发芽长成一株新银杏,树干高大挺拔,树冠形如巨伞,现在两人已合抱不过来,建议有关部门将其列入“被保护古树名木名录”来重点加以保护。1940年9月7日在八盘山伏击战中,庵庙遭到日机的轰炸,其中1颗炸弹落在盘石寺后小山上,庙的屋顶被震塌一角,由于主体结构遭到破坏,整栋房屋因得不到及时修缮而变得岌岌可危,1958年危房被拆除,仅剩3间厢房于“文革”期间全部拆除。1972年盘山林场又在旁边建了几间房屋,先后安排过3户林场职工在此居住并从事护林防火工作,直到八几年该护林点被撤掉之后,房屋也因年久失修随之倒塌,之后因来此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出于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和为香客提供一个焚香叩拜的场所,林场与山下百姓共同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小屋作为佛堂。

  盘山庵庙遗址(佛堂)              盘山庵庙遗址(银杏树)            

盘山庵庙是在古盘石寺遗址上重建的,几经岁月磨砺而变得面目全非,但其佛教文化思想源远流长,自唐咸通(860-873)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慈爱众生、无私奉献”的佛教思想精髓得到继承和弘扬,给后人留下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盘山庵庙遗址(林间美景)        盘山庵庙遗址(建寺庙用的条石)

在六合竹镇周边地区至今还广为流传这样一句歇后语:“陈老太爷上盘山——半路出家”,说的就是盘山庵庙的真实故事。

相传许姓斋公原是八盘山脚下的村子里一个许姓大户人家的公子,从小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不仅生的仪表堂堂而且知书达理。至于因何故值风华正茂之年而一改初衷,半路出家上八盘山修行悟性,至今无人知晓,吾辈亦不敢妄自揣测,唯恐颠倒黑白、亵渎佛门。关于许姓斋公为何被世人尊称陈老太爷,按照佛语解释大意是:入了佛门,自己就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姓名只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已,已经不重要了;还有一点可能是为了不想让亲人知晓自己在八盘山与佛结缘、渡身修心,而隐姓埋名,或自称陈姓以敷衍之。

陈老太爷来到盘山庵庙后,以超尘拔俗的佛性禅心来感化世人,用虔诚舍身以济万物之心超度已身,直至暮年......相传那个夏天,他赤身盘坐在庵庙的白果树下,任由蚊虫叮咬,从不予驱赶,他的弟子(有说其侄)见状,感到非常不舍,再三好言相劝就是不听,于是悄悄地绕到后面用针刺他的后背,想迫使他疼痛难忍而回到庙里,但陈老太爷不为所动,只是轻声叹了口气,说:“孽畜,吃就吃了,只吃莫拽啊!”从晨钟声传来,到暮鼓声远去,一连数日无分昼夜,他依就盘腿而坐纹丝不动,双目紧闭双手合十,粒米未进滴水未饮......陈老太爷圆寂后,他的弟子及信徒都为其菩提心肠所感动,将其肉身端坐于荷花缸中,敷泥身贴金箔,用石灰木炭填充,再倒扣一荷花缸置上,两缸缝隙用糯米汁密封,供奉于庙中。陈老太爷肉身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在,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都慕名而来,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盘山庵庙上香客云集,香火鼎盛。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破四旧”之风愈演愈烈,一伙“红卫兵造反派”将安置陈老太爷真身的荷花缸砸毁,丢弃于庵庙前面的枯井旁。后有知情者描述当时陈老太爷肉身出缸时的模样:肉身不腐不变,颜面栩栩如生......

一山一庵一佛地,一砖一瓦一佛堂;

一草一木一春秋,一枯一荣一轮回。    

一悲一喜一境界,一生一世一浮尘;

 一盏青灯伴孤影,一字禅语成正果。

八、金戈铁马八盘山

《竹镇镇志》记载:竹镇春秋时期已有历史记载,古名士林,因“其地习儒术,多仕宦”,由此得名。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追击金兵,金国元帅金兀术帐下一女爱将战死,草葬于古镇街东,栽植紫竹为标记,故称竹墩。后为避南宋赵(1190-1195)庙讳,改竹墩为竹镇,沿用至今。

《竹镇记略》(清代李敬著)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和绍兴四年(1134)金宗弼(兀术)两次屯兵竹墩,为韩世忠所扼。

 清顺治《六合县志》记载:南宋开禧二年(1206),金兵十万余人围攻六合,宋将毕再遇从楚州赶来六合,追击金兵于竹镇并大破金兵。

这是有关史志记载南宋抗金与竹镇之间的历史渊源,在竹镇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虽无正史载录,但经笔者多方查阅,终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1979年著)第十九回《八盘山》、清代文人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胡先奉令探功绩 岳飞设计败金兵》中找到南宋时期发生在竹镇八盘山的抗金故事,现将书中有关描述进行摘录整理:

公元1125年,金国太祖完颜阿骨打四子金兀术封他的大王兄粘罕为大元帅,领兵十万进犯建康(今南京),宋高宗赵构封岳飞为都统制、征北前部正印先锋官率领八百雁翎军离开京城向北迎击来犯金兵,在竹镇八盘山上设伏,副将牛皋领二十名兵丁(《说岳全传》中为吉青带领五十人马)在距竹镇以北约三十里处,与粘罕的先锋官金牙忽、银牙忽率领的三千人马相遇,牛皋(吉青)按照岳飞的伏兵之计,将金兵诱至八盘山,金牙忽、银牙忽战死,金兵三千人,死伤二千多。

《八盘山》和《胡先奉令探功绩 岳飞设计败金兵》原文就八盘山的描述都较为明确、具体:“前边是座高山,牛皋想:我上山吧!书中暗表,这座山名叫八盘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八盘山一战,大获全胜”。“来至一山,名为八盘山”、“岳飞细细四下一看,对吉青道:真是一座好山”。也许有人认为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和钱彩的《说岳全传》作为评书演义这样的文学体裁形式所涉及的地理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和考量,或者说不能作为严谨、客观的史料佐证,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和钱彩的《说岳全传》虽不及历史学家邓广铭著《岳飞传》和历史学家王曾瑜著《岳飞新传》以及专门研究宋辽金史的史学著作具有典型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但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创作包括历史文献都源于民间、尊重生活,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人类灵魂最忠实、最率真的表现形式,口口相传也是一部民众生活史。自南宋开始,岳飞的故事就广泛流传于民间,到了元朝、明朝更加风行,成为说话艺人、戏曲家、小说家创作的题材,如《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等,平话、杂剧、传奇、歌谣,各种形式都有。到了清朝,文人钱彩、金丰等在原来一些“说岳”演义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才重新整理、创作了《说岳全传》。旧时的竹镇说书艺人也将《说岳全传》作为保留节目来卖座。因此,发生在南宋时期的竹镇八盘山战役绝非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南宋在健康(今南京)一带抗金是不争的史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岳飞在公元1130年组织的牛首山之战,同年还有抗金名将韩世忠组织的黄天荡(今南京长江东北)之战。六合竹镇作为南京的北大门、长江防线的门户,是金兵进攻南京的必经之地。在冷兵器时代,十万兵马行军非同一般,加上随部运送后勤补给(粮草辎重)物资的车马,长途跋涉、举步维艰,还得派先锋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类似今天的工程兵部队),不仅耗费军饷还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六合竹镇属于典型低山丘陵地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区域内无险峻高山和宽阔河流等天然屏障,是金兵南下行军的最佳线路。大元帅粘罕派金牙忽、银牙忽为先锋官率领的三千人马也就是担当侦查分队的角色,岳飞率领的先锋部队北上起到一探虚实、伺机而动的作用。因此,这一切都为八盘山战役埋下伏笔,形成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八盘山》最后一句“岳飞领兵继续前进.才引出一段:兵会青龙山.八百破十万”,青龙山位于今天的南京江宁区,有关青龙山的地貌特征在《岳飞传》第二十回《青龙山》和《说岳全传》里都有较为细致的描述。八盘山和青龙山战役充分展示了岳飞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战术运用可见一斑,战略意义不可小觑。

在今天位于盘山南的坡上有一突兀的小山丘,其外形如冢,约三四十平方,前些年还只是光秃的土包,现完全隐没在竹木林中。据林场的老辈人讲,他们年轻时来林场上班就听附近的人管这叫“王墓”,至于是出自哪个朝代?是什么王安葬于此?有无相关的民间传说?都无从知晓,不过老辈人都众口一词称,那时候王墓没有现在这么大。王墓,难道是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

怀着一颗诚惶诚恐的心,拂去积落在史书上那厚厚的尘埃,翻阅着残破不堪的卷页,在模糊的宋体小楷行间里寻觅着,试图还原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八盘山下旌旗猎,地动山摇声不绝;

人喊马嘶鼓角鸣,铁甲金戈刀光影。

夜幕笼罩下的八盘山,死一般的寂静,一阵冷风吹过,刺鼻的血腥味弥漫着整个山谷,十几个黑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摸索着......两个时辰前这里经历了一场血淋淋的殊死搏斗,他们遭到了宋军的伏击,三千人马只剩几百,大都向北逃去,只有他们躲进附近的树林里,不是他们无法逃生,而是让他们牵肠挂肚的还有两个王爷金牙忽和银牙忽尸骨未寒,让兄弟二人入土为安是他们未了的心愿,冒着有可能再次被宋军杀头的危险,返回到让他们心有余悸、惨不忍睹的地方,在尸积如山的死人堆里翻来覆去地找寻着......

五更时分,笼罩在八盘山上空的乌云渐渐散去,半轮冷月从云缝里露出,洒下淡淡的光...... 金牙忽和银牙忽的遗体安静地躺在墓穴里,脸上的血污已被拭净,双目紧闭,显得那么的安详,像刚刚熟睡了的婴儿,身上的金银盔甲穿戴整齐,身旁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折射出两道腥红色的光,透着阴森森的杀气......墓穴四周矗立着他们的部下,没有眼泪也看不到悲伤,唯有的只是最后的凝望......
青龙山一战,金国大元帅粘罕率领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后粘罕使了金蝉脱壳之计带着残兵抄小路逃回河间府(今河北省)。八盘山之战最后侥幸逃脱的十几个金兵在将两个王爷草草安葬后,便匆匆向北去找寻金兵大部,谁知途中又遭遇小股的宋军追杀,剩下几个只得乔装打扮成当地百姓,隐于山林村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随着南宋与金国旷日持久的战事,让他们变得几近崩溃和绝望,回不了家乡见不到爷娘。他们时常站在山顶上眺望着北方,出征时还是十几岁稚气未脱的少年,如今爹娘身体可好?邻家的女子是否还在依窗南眺盼郎归?这一切只有等梦中重逢了......后来,他们几个结下金兰之交,每逢王爷的祭日都一同去祭拜,敬上两柱香、倒满两碗酒、坟头添把土,再后来他们在当地都娶亲生子、成家立业,并一律改姓金,据传旧时竹镇当地金氏家族有恪守“金岳不通婚”的祖训。

无独有偶,在竹镇当地的岳氏家族也有恪守“岳秦不通婚”的祖训。在金磁的龙山脚下有个叫前后岳的村庄,村民十之八九都姓岳。公元1141年,岳飞在抗金节节胜利之时,宋高宗赵构在奸相秦桧的挑唆下,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临安,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岳飞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赵构“特赐死”,部将张宪、儿子岳云被腰斩于门市。岳氏族人担心赵构会继续在秦桧的蛊惑下对岳家痛下“满门抄斩、以绝后患”的毒手,连夜将岳云的孩子由家佣乔装带出城,去向不明......据说前后岳的岳氏家族就是岳飞后人其中的一个分枝。

                九、竹韵山风绘丹青

竹镇因竹得名,与竹结缘。自古以来,竹子是竹镇劳动人民的民族品格、人文禀赋的精神象征:虚怀若竹是谦逊儒雅,涵养包容;势如破竹是勇往直前,势不可挡;胸有成竹是描绘蓝图,实现梦想。

    盘山以石攻玉,琢玉成器,也象征着竹镇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品质。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妙在何处于2018年五一劳动节定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