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吴韵楚声地,江南第一歌!

  • 金陵叟
楼主回复
  • 阅读:846
  • 回复:8
  • 发表于:2015/8/18 6:57:11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六合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吴韵楚声地,江南第一歌!
——-王家干激情演绎《茉莉花》

作者 金陵叟   编辑 冬景

  艳阳高照,茉莉飘香!8月14日,江苏省电视台《江南文脉》摄制组一行人,在六合著名作家、诗人、民乐家王家干老师陪同下,来到金牛湖畔、金牛山下拍摄《江南文脉》系列片之一《茉莉飘香》。他们踏遍茉莉花的发源地山子林的每个角落,久久地驻足在《茉莉花采风纪念碑》前,仔细地拍下了《茉莉花史料馆》的每一件文物。随着王家干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人们一下子走进了何仿先生采风《茉莉花》那遥远的年代,仿佛看到了农人在田间引吭高歌,新四军小战士如痴如醉的听着、记着的画面。

73年前的1942年,14岁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来金牛山下采风,就是在这儿听到了六合古老的民歌《鲜花调》,当时就被她优美的旋律吸引住,掏出笔记本记下,后来又走访了周边群众,采集了不少民歌小调。这些优美、淳朴的旋律一直回荡在他的心中,他有个心愿,要整理、加工、提炼,谱成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曲!1957年的某一天,一首美轮美奂的曲调酝酿成熟了,忽然间要从他的胸中迸发了,他快速地记下,这便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当说到这儿,王家干老师拿出他的二胡,向客人演奏了《鲜花调》和《茉莉花》,指出了二者的继承、发展、创新的脉络。他对何仿先生整理加工民歌的艺术成就大为赞赏敬佩。比如,《鲜花调》起头(两句完全相同所以又称“双叠翠”)过分中规中矩,音域不够宽广,声调也不够高亢,而加工后的《茉莉花》从原来的10度拓展到13度,更好的彰显了旋律的动感和美感。再比如歌词也经提炼而更加主题突出,原先三段分别唱到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这样就显得散漫,不如茉莉花一贯到底,凝练、精准,有炉火纯青的效果。说到《茉莉花》为什么名扬四海有那么多人喜欢?王老师说,主要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来源于人的心灵,有人性美!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人的灵魂的歌唱!

王老师深情的说,六合人文荟萃,仅就音乐而言,也是源远流长,蔚然大观。前不久文化部门收集整理的民歌有102多首,山歌25首,民曲12首,情歌19首,儿歌18首,民谣32首,还有歌词100多篇。六合的《洪山调》(大开口)与扬州清曲(小开口)融合而成为著名地方剧种扬剧。六合自古以来就是吴头楚尾,境内的东周古墓出土的许多文物带有明显的吴文华特征,如吴王剑、鸟首青铜器。音乐上也是和江南民乐一脉相承,江南的《紫竹调》等名曲和《鲜花调》有着共同的基因。王老师笑着说,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好多人把《茉莉花》误解或理解成苏州民歌,从苏州评弹改唱民歌的歌手陈桂兰用吴侬软语唱《茉莉花》给人感觉更美的原因吧?

作为六合文化名人,王家干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六合民歌文化尤其是《茉莉花》文化的搜集、挖掘和整理,成为《茉莉花》和何仿先生的研究专家,保存着这方面许多珍贵资料。从1957年的前线歌舞团首场演出的女声四人小组唱,到1965年万隆会议10周年庆典的集体演唱;从莫斯科红场,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从国际友人演唱会,到香港回归的典礼上;从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接见,到金牛湖畔的《茉莉花节》——-一幅幅照片,一幕幕情景,叙述着《茉莉花》的辉煌!

自上世纪70年代何仿先生先后几十次来到六合,都会和王家干老师见面,或是捧茗长谈,或是漫步六合的山山水水,或是走进农家,再做一次采风,或对月吟诗,或琴瑟相伴。王老师最喜爱一张是他们下乡采风时在生产队草垛旁的合影,那里散发着乡村泥土的芬芳!目前王老师正在撰写《何仿传》,他要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从田埂上走出去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一曲《茉莉》,香飘四海!多少茉莉人,吐露芬芳!王家干老师和《江南文脉——-茉莉飘香》摄制组一行人徜徉在金牛湖畔的山水间,望着他们的身影,不正是《茉莉花》上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吗?

2015年8月17日

南京期待商贸有限公司倾情推介六合文化!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